《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4-16 20:55:16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看了标题估计笑了,啥时候了,还写读后感?还在校读书哪?

我也不想怼有这类想法的人。我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充斥了人们的头脑,灵魂与肉体早就不是一体。一个连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时间都显得奢侈的人,看到这里你真的可以退出去了。

《活着》这本书是20xx年3月网购的,到今天刚好过去一年不止。因为听闻读过的朋友讲,泪点低的人不要去看这本书,所以一直不敢翻开。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闹书荒,在收拾抽屉的时候找到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这个估计是编辑的意愿,跟内容很搭调。我记得这是我买的第二本封面是黑色调的`书,第一本没记错的话是《黑洞》。

黑色代表沉重,我也就准备着沉重的心情读这本书(读书带着情绪才能快速入内容)。这本书薄,全文也就184页,我前后用了三个下午就读完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朴实,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和修辞,没有煽情。读完了,感觉作者余华用摄像机聚焦一个叫福贵的人,摄下了他的一生。摄影没有剪辑,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添加任何东西,只有实录。

福贵从地主家公子沦为赌徒,输光家产,被迫参军,经历炼铁,饥荒,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自己。全文都在历史的拐点聚焦福贵,线索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一而终,在福贵身上,倒霉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但是福贵一直挣扎着硬是没有倒下,最后孤独一人,以牛为伴。读完是震撼的,觉得命运对福贵很不公,也令人想起一句话:有的人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读完后我将之前读过的《白鹿原》做了比较,《白鹿原》也是在历史的节点上写故事的。有人说《白鹿原》是现代版的《石头记》,写了白、鹿两家的兴衰。它更接近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经历,有些东西在上了年纪的人(60—80岁)嘴里都能在书中寻到蛛丝马迹,所以历史感,真实感还是很强的。且书中人物关系复杂,人物的爱恨情愁,尔虞我诈像电影一样精彩,捋顺还是费点劲的。

如果说《白鹿原》是彩色电影,那么《活着》就是灰色甚至是无声电影。《活着》它没有《石头记》《白鹿原》那样宏大的家族勾勒,甚至只能说是对福贵一个人的勾勒。但是这种近乎实录的勾勒其实最能触动人心,读完了,感觉自己就是某个阶段的福贵,代入感很强烈,你在《石头记》《白鹿原》那里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

好了,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没把《石头记》和《白鹿原》放在一起比较,一是水平有限,知识储备还达不到那个境界;二是《石头记》我没有读完,因为读的是原版(未删减,非白话文),文字晦涩,人物众多,最后读到林黛玉进大观园那里就读不下去了。而且据说毛主席读四大名著,光《石头记》就读了三遍。伟人尚且如此,我觉得我这个水平,真的达不到评论《石头记》的火候。

文末,留一句《活着》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活着》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