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时间:2023-01-10 15:12:13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编15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海洋》是一部纪录片,运用本体表意。海面上波涛汹涌、节奏欢快,海底却是那么的静谧祥和、节奏缓慢,让人不忍去破坏。海面上镜头是开阔式的远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对海底生物的描写,以特写居多。除了极少的必须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镜头,或者是仰视镜头,大量采取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距离短,这样就拉近了人与海洋生物的距离。影片音乐与镜头感契合的好。海洋里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关。海洋生物体态优美,漫游的水母、章鱼,翻腾的海豚、鲸鱼、海狮,捕食的海鸥,成群成群的小鱼··它们形态各异。如果说那些生物是舞者,那么海洋就是一个大舞台,它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舞动,特别是鲸鱼在海面上翻腾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当鲸与人同游、水母与人同游、鲨鱼与人同游是,那是那么的和谐。只有当他们受到威胁时,才会反击。然而人们在了解海洋的同时,却又在破坏它,捕猎鲨鱼、工厂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对着人类,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助。然而当海洋发怒的时候,面对这大自然,人类又显得那么弱小。如果人类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话,等待着我们的,那又将会是什么?

< ……此处隐藏12054个字……”,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